(4)对自己实力的自信。张辽对自己的计谋很满意,所以不需要用上曹公留下来的国家军队,只用临时招募的勇士,就可以完成偷袭了。而且,对自己的武勇也是信心十足,所以当孙权派人“聚围辽数重”的时候,张辽仍然可以“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并且“复还突围,拔出余众”。
(5)安定军心。合肥城的守兵,见十万众杀来,自然胆战心惊,本来他们的状态就不好,再被这么一吓,肯定士气下降,到时候事倍功半,就大事不妙了。所以张辽用不足千余的兵卒败了(不能用“破”)孙权的十万大军,对城内守军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定心丸,所以才有了“众心乃安”这么一句。
(6)暂时缓解了李乐张三人的矛盾问题。三人向有隔阂,此战,乐进带七千人于城内守卫,而张辽李典只有八百兵,便可大败敌军,身为“时之名将”之一的乐进自然会心服口服。虽然在很多小事上,乐张李可能还会有很多摩擦和争吵,但在国家大事上,三人走在了同一条线路上。这和袁绍手下的“审配、逢纪VS郭图、辛评”的以私废公的局面要好的多。
其次,从孙权“望见辽所将众少”中也可以知道,张辽确实是只带这八百人出击的。
“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这句更是吓人,看来随张辽一起厮杀的最多不过百人,而大部分是在李典身边,等候调遣的。
兵力问题说到这里。
11,再来看看李典在此战的作用有多大:
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李典传)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李典传)
首先,李典在三国志丝毫没有被提及有武力方面的叙述,给人的印象反而是一位儒将,“好学问,贵儒雅”、“敬贤士大夫”,被称为“长者”。那么,他在合肥之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李典传用了两个字,就是“率众”,证明他当时主要负责的不是厮杀,而是带领兵马、指挥作战。可以想像的到,张辽当时应该是冲杀于前方的,而李典指挥本阵,做的应该是足球赛里“后场核心”的位置。此任不可小觑,但和武勇无关,可见他在此战中应该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武力,否则陈寿不可能不在李典本传中描绘和润饰的。
12,综合看张辽。
我相信,绝大部分的魏国迷都会认同张辽是三国第一将,而很多吴蜀FANS也会承认张辽的这一殊荣。那么,历史上的张辽最优异的是什么呢?武勇还是谋略?或者是统帅能力?
首先,他是曹魏外姓家族中第一个当上象“征东将军”这一个只有曹操本家可以担任的职务。后来明帝时代,因为曹氏、夏侯氏的腐化,所以才有大批的外姓成员涌进了“四征”行列。张辽的职责是负责东面战事,多次阻挡吴国进军,孙权感叹说“张辽虽病,不可当也!”而曹丕继位后,评价其军事能力:“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这已经说明了问题,张辽统帅无疑在魏国都是拔尖的。除了曹公和司马宣王,当属他了。
再看其智谋。
从诱降昌豨到柳城劝战,从长社平乱到进军天柱,张辽都表现了不错的谋略、大局观、以及治军能力。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合肥之战,这不仅是一场斗狠比勇的战斗,更是一场以谋制胜的突袭战,张辽于此战达到了他统帅、智力、武力的最高境界,也是他人生的最高峰。
最后说武力。本文就是专门写张辽武力的,我认为他的武力比其智谋乃至统帅更加耀眼,所以我才敢夸下海口,说张辽的武力在三国时代是天下第一。合肥之战,杀得孙权、吕蒙、甘宁、凌统、陈武、蒋钦、潘璋、徐盛、宋谦这些猛将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吓的吓,这是什么境界?
三国时的强人,主要是这几个:魏的典韦、许褚、曹仁、曹彰、庞德等,蜀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吴的孙策、甘宁、周泰、董袭、凌统等,汉末的吕布、颜良、文丑等,而这些人,我认为,他们的武勇发挥的最高峰都在张辽之下。从这篇文章,以及从侧面分析来看,都是如此。
13,对张辽是否是第一最有影响力的一句话,就是魏国的“武评家”傅玄所写的《傅子》上说的:
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
他的和我看法不同,原因有几点:
1很明显,傅玄初仕于魏,帮曹氏宗亲曹仁说点好话,无可厚非。
2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一个武评标准,就象过去论坛流行争论“谁是三国武力第二”一样,答“关张赵马典许颜”的众说纷纭,明显,武力排名这东西本就做不到完全的客观。而我和傅玄一样,都是在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已。
3曹仁历史上确实很厉害,所以才会出现他和张辽比较武力的纷争,而我,也只是选择了我更看好的人,所以,这是很正常的。
14,小结
因为尊刘贬曹的罗贯中大肆渲染蜀国五虎,并夸张进化了一个天下无敌的吕奉先,使人们评说三国英雄武力的时候,喜欢定性思维,排除了一些被轻视的风云猛将。而说到历史的话,一样有武力可言,排名也是可以的,大多数人都反对在历史班搞武评,我觉得没这个禁止必要。有人说历史人物是排“勇名”,而不是排“武力”,我觉得很可笑,换了一个代号而已,其实排的还是武力。还有人说古时将军大多都是不上战场前方的,只是负责指挥,而史书里记载的中国历史上身先士卒的将领数不胜数。而且,练武在很早就已经开始了,曹丕还专门学了好几套剑法,而后世的武当派道士、少林寺僧人等,他们也确实都习武练功、强身健体,这和现在的神行太保武术学校也是一样的。张辽吕布等人都是喜欢练武,并且因为武力而出名的,所以在战场上,他们都是一等一的猛将。乐进就是靠一点一滴的伤逐步成长为一员大将的,而当初的他,是个兵吏,可见将军和士卒一样,都是沙场英雄,而不是只在后方的指挥官。
“历史无单挑”也是荒谬的话。罗贯中写三国,加入了这么多精彩的单挑,不仅给三国带来历久不衰的人气,还使故事更丰满、电视更精彩、游戏更好玩,而大家此时在回过头说老罗瞎遍乱造,实在可耻!只能说历史上单挑不如演义那么多,而且史学家也不重视混战时的两军将领之间的鏖斗。史记、汉书里的项羽大败樊哙、以及三国志里的几次“亲斩”,包括孙策、太史慈的短暂之斗,都是单挑范畴。喜欢演义武评的人千万别再指责老罗歪曲历史了。罗先生对三国的了解和认识远比我们多,而他是为了尽一个小说家的本分,才把三国写的有声有色的。照抄一遍史书,还有啥意思?
话多远了。总之,我对张辽的喜欢只属一般,但对其武力的评价,却出乎意料的高。我只是想让人们更了解合肥之战时,张辽所带领的“魏民步兵”和猛将如云、强卒若雨的“吴正规军”之间的强弱悬殊,从而认识到张辽在三国中有一种跨越银河宇宙的境界。
也许,这只是一个梦。魏人的美梦,吴人的噩梦,但,我希望,作为局外人,却可以在此梦中永远不醒。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