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神化到极点,集军事家、政治家等头衔,名声盖过韩信、张良。
其实诸葛亮只能算一个“发明家”,因他发明了“馒头”和“手推车”。
军事家、政治家等徒有虚名也。诸葛亮唯一有战略眼光的就是《隆中对》所述,但先主驾崩,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他还不及时调整,多次出兵进攻兵强马壮的魏国。加上他的专制和妒忌人才,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诸葛亮明知荆州要地,关羽一动势必引起东吴的乘机而动。但他偏偏说服刘备让关羽主动向魏出击。致使失了荆州。有人说是借刀杀人,除去一人之下的关羽,为日后自己的大权独揽打下基础。
刘备东进前,无数大臣都上表劝阻,只有一向主张孙刘联合的诸葛亮一言不发。又不随刘备出征,致使遭火烧连营的惨败。分明是为日后给自己留一手,个人不想与东吴交恶。这点说来是对刘备的不忠。诸葛亮治蜀,不能富国而妄求强兵。荆州已失,夷陵惨败,已无法实现隆中对所述的“令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的夹攻之势,却自不量力,强行六出祁山,对蜀国的国力大大削弱,“经其野民皆菜色”。加之他选的接班人姜维更是拿蜀国的军队玩泥沙,致使魏国大军一到就不堪一击。刘备死后,诸葛亮专权,排除异己,妒忌人才,以至后来“蜀中无大将”的后果。
首先,诸葛亮排挤和他并列的“托孤重臣”李严。长期不让李严接近政治中心-成都,使其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小,最后逐渐被人遗忘。
第二,置能洞悉其计谋的马谡于死地。南征时,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与诸葛亮不谋而合,使到诸葛亮妒忌在心,借街亭之失置马谡于死地。又可以推卸责任,一举两得。
第三,独断专行,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在出祁山过程中,对魏延提出的,用五千兵出子午谷,偷袭长安的建议不肖一顾。本来魏延久经沙场,提出这个是绝好的建议,想到自己不被重视,当然会有多少怨言。殊不知被诸葛亮当作谋反的把柄,借别人的手杀了他。
第四,诸葛亮用人唯嫡系并非唯贤。诸葛亮所亲手扶植起来的年轻一代,不外乎继其执政的蒋琬、费祎、姜维。都是他的嫡系。诸葛亮既不是大政治家,也不是大军事家。但在当时,也许是个比较杰出的人物。诸葛亮的形象演变和关羽很相象,都是作为统治阶级宣扬忠臣孝子的工具,被逐渐拔高,最后于《三国演义》中成为智慧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