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等啊等,他一直在处心积虑要返回成都,因为作为经久政坛和官场的老手,他十分清楚远离政治权利中心,远离政权结构中各个官僚集团的负面效果。所以,李严也无时无刻不想着要重返成都。他左盼右盼,却等来一个让他更失望的安排——四年后,也就是公元226年,李严由镇守永安被派遣到江州——这个比永安而言地位更为偏颇的一个地方,刘禅和诸葛亮的这个安排宣告了李严为时4年想重返成都的努力付诸流水。李严从此就以一个地方将军的身份在江州偏安一隅。可是,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公元228年开始,诸葛亮开始了对魏国的征伐,一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几乎倾尽全国兵力,财力,从首次北伐,发表《出师表》昭告天下,以表忠心,鼓舞士气,到第五次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汉对曹魏的征伐全部以失败作为结束。而让人不得其解的是:身为“统内外军事”的李严,竟然在北伐之中一次都没有以军事统帅或者行动首领的身份参与其中,而最具有悬疑色彩的一次,是第四次北伐,李严以掌管后方粮草的后勤官长参与其中,但是就是这唯一的一次出场,却换来他被削为平民的噩梦!
我们在回首李严被废之前,不得不先来看看北伐之前诸葛亮跟李严之间的两三事:
北伐之前,诸葛亮以战争一旦打响,汉中必定兵力空虚,要求李严率领他在江州的军队入驻汉中。这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但是李严不依,李严的理由表面上是“吴蜀边境江州,位置险要,不得不防”,其实背后的原因更为直接:如果李严真的去了汉中,他的部队就不属于“李”字部队了,他的部队就会按照当时的编制被收编,尽入北伐统帅——诸葛亮之手。
久经政治斗争的李严心里很清楚,有枪杆子才有挺直腰板说话的份,如果部队被收编,那李严就会成为“光杆司令”。五年之间,朝廷不仅没有想过让李严重返成都,反而提出要收编李严的军队,李严是万万不会答应的。
此时的李严已经不是刘备生前踌躇满志,只求向前不问结果的青年才俊了,他成熟得像一棵政坛的松柏,他要让自己在有生之年能有流芳百世的功勋。于是他在朝廷对他的不公平对待之后,抛出了一枚震惊朝野的炸弹。
他上书朝廷,“求以五郡置巴州”,要将五郡合并为巴州,自己做刺史。为什么?因为诸葛亮可以做益州牧,那我李严身为托孤大臣之一,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地盘,为什么不能跟诸葛亮一样平起平坐。我要个五郡之牧不过分吧?这就是李严的想法。
此时的李严已经不顾全国家大局,他更多的是抱怨,抱怨朝廷对他如此不公,诸葛亮对他如此不平。而诸葛亮反而显得更加明智和思维清晰,他没有让李严有进一步抱怨的机会,他这个时候更多的是选择忍让。当时有人告密“李正方腹中有鳞甲”,暗示李严时刻都身披鳞甲,有造反之意。当时诸葛亮却说,我们都是汉室臣子,如今汉室倾危,伐魏未果,内部不宜生乱,我还能跟李严同朝共处,先不用管这事。于是李严的“巴州刺史”的无理要求就这样被诸葛亮大度消融,不了了之。
接着诸葛亮就开始出师北伐了,从228年到229年,诸葛亮一共进行三次北伐,均没有打到预想的效果。
公元230年注定是多事之秋,这年,曹魏大司马曹真三路进逼汉川。汉中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因此诸葛亮上奏刘禅要求李严率领江州部队赶往汉中狙击敌军。李严又一次怀疑是为削弱他的军队力量,不过这次已经没有更多的理由可以推诿,于是李严暗中摊牌了!
暗中摊牌对李严来说是最后的杀手锏,如果李严此时不做声,不赶往汉中,他就会成为蜀汉的罪人——如果汉中失守,江州蜀军就会被问罪。可是如果欣然答应,那么自己会不会去到之后被诸葛亮间接“释兵权”呢?
于是,处于封口浪尖的李严私下散播消息:魏国司马懿有意要征召他入魏,职位都设置好了等他呢。如果诸葛亮不拿出更加丰厚的条件,他以及他的江州部队转眼就成了蜀汉的敌人!
诸葛亮得知这个消息,肯定万分惊讶,不过他回过神来,觉得也在情理之中。李严已经为了权利和欲望走火入魔,鱼死网破了。为了不至于让江州军队假于他人之手,诸葛亮第二次选择了忍让: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父子同朝,身居要位。这对李严来说是朝廷对他的肯定和安慰,也可以视为是朝廷对他的挽留和安抚。这下李严满意了,耻高气扬率领江州部队入汉中。诸葛亮对李严表现出更宽容的态度和更衷心的忍让:他让李严改名李平,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等于将丞相府的管理权让给他,让他总管国家大事。这是诸葛亮聪明的地方,大敌当前,攘外必先安内,自古就是真理。如今李严贵为重臣,如果后院起火,诸葛亮的北伐必定是雪上加霜。
故事发展到这地步,想必所有人都看出来了,李严此时已经成为追逐权力的野心家,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向朝廷索取更多的让步。也许他不得不这样做,因为没有示威就不会被重视,没有呐喊就不会有关注。可是,如今诸葛亮对他已经是忍无可忍了,既然都把司马懿搬出来了,你还算蜀国的重臣吗?可是,现在没有罪状能将李严削职,暂且忍之。
也许诸葛亮也想不到打倒李严的时机来得如此之快,而且致使李严被废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而正是李严他自己!
公元231年,诸葛亮发动了第四次北伐,兵出祁山。这次的北伐有一个使人两眼一亮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横空出世,大大提高了粮草的运输效率。诸葛亮此前一直在积极储备粮草,而前方战事一路高歌,如果粮草能及时补给,那么问鼎中原指日可待。
可是,故事的戏剧性就是如此柳暗花明跌宕起伏。此次负责后勤粮草补给的最高长官不是别人——正是李严!而由于天降大雨,蜀道崎岖不平,坑坑洼洼,粮草运输成了头疼的问题。而李严作为后方转运粮草的主管,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说粮草不济,请求退兵。
看到天公如此不作美,诸葛亮在前线也是忧心忡忡,这也不能怪李严,毕竟蜀道有难于上青天的称号,又天降大雨,粮草不济也是情理之中。诸葛亮于是向天长叹一声,恨天如此不怜亮之苦心!于是同意撤军。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