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留至今的大量地方志书申,多称诸葛亮庙创建于元朝至元初年(公元l264)。明万历《岐山县志》是最早记载诸葛亮庙的志书:“汉诸葛忠武侯庙在县南五十里五丈原上,即屯兵处。元至元初建,廉访司副使郭思恭有记。”以后的省、府、县志都沿用了这一记载.
郭思恭留下的《汉丞相诸葛武侯公五丈原庙记》记述了当时修庙的详情:
凤翔府岐山县渭水之南有胜地焉,陂陀而开,高爽广平,所谓五丈原,汉丞相武侯诸葛公伐魏屯兵处也。公之在兹,有自来矣。公之志在于兴隆汉室,攘除奸凶,啪隧司马懿引兵据之于渭北,今公庙枕原向北,其平生之志抒乎。公在布衣,议者以为卧龙,其才可知也;及感昭烈三顾之渤,出草庐许以驰驱,其后奉命于危迫之秋,受寄命之重,竭股肱之力,生而忘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其伯仲之间翘然而伊、吕也。虽长星堕营,功业不遂,其忠义之气,精贯白日。庙自汉至今,千有余年,春秋牲醪之献久而益兴,固人心之不容有泯者,非特于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百姓安堵,军士无私而致然也。……(余)慕公之高风,既躬致菲薄,因略为记其人概,如此是祭也。
从碑文中可知,当时五丈原上已有同今天一样“枕原向北”的诸葛亮庙,并笼而统之说:“庙自汉至今,千有余年”,春祀秋祭延续不断,越来越盛。作者只不过是慕仰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来庙中“躯致菲薄”,祭祀了一番。
显而易见,从明朝《岐山县志》开始记载的诸葛亮庙“元至元初建”是错误的。
而且,从至元初年郭思恭的碑记中,也找到了辩析五丈原诸葛亮庙始创时间的线索和思路。
郭思恭作为元朝中央廉访司巡访地方、督察吏治的官员,决不会毫无根据信口开河地说“庙自汉至今”。他游谒诸葛亮庙时,一定会作些调查和了解,才会记下当时的诸葛亮庙已“千有余年”。
由于元朝至今也有七百余年,许多资料后人无法见到,郭思恭当时以何为据也不得而知。从现有的史料钿分析起来,“庙自汉至今”的提法,也有一些根据。
其—,诸葛亮逝世后,各地请求为其立庙,百姓私祭不断。五丈原是诸葛亮病逝之地,当时虽属(魏)晋之地,但其统治者对他还是崇敬褒扬。陈寿是《三国志》的作者,他曾将收集的二十四篇诸葛亮著诈编成《诸葛氏集》,呈给晋帝,在呈表中弛说诸葛亮的“声教和遗言,合于事度;他的公正忠诚之心,见于文辞;从中可了解他的思想,对当世有所补益”。晋武帝司马炎曾下诏说:“诸葛亮在蜀,尽心尽力,其子诸葛瞻在危难之时能守节而死义,这都是天下的优秀品质”。后来晋朝还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所以,魏、晋之时,在五丈原为诸葛亮建庙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