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代》是2009年Webgame史诗巨作,是角色扮演、策略、冒险等多种游戏模式的结合。整个游戏以大明王朝为背景,复古的人物造型、地大物博的中国地图,丰富的游戏系统和新颖的游戏设定,无需下载客户端,打开网页,就能开始明朝之旅
    客服电话:400-889-0606
    值班客服:QQ:997516859
    在线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充值客服:QQ:279432888
    客服邮箱:kf@snsfun.com
    客服论坛:点此进入>>>
    密码找回:点此进入>>>
    修改密码:点此进入>>>
    客服时间:7x24小时服务
    乐趣网官方微博乐趣网腾讯官方微博
    明朝时代玩家QQ群
    明朝时代群①:95191772
    首页 > 明朝时代 > 游戏心情 > 《明朝时代》:皇姑的传说
    《明朝时代》:皇姑的传说
    发布时间:2010-04-22 14:28:42

      当你们在大明王朝尽情厮杀,最后终于成为一方霸主时,当你在大明王朝跟你的红粉知己喃喃细语时,当你在大明王朝跟你的好兄弟分享江山瑰丽时。。。。这这些风光的背后你是否仍会感到一丝空虚,一些无奈和寂寞。那么!!!请放下那些繁忙的公务,放下私情,泡一杯茶,听小编我讲讲明朝的故事吧!!!


      流传最广泛的那个故事说皇姑是明朝的一位皇家公主,当时她路过位于滑县半坡店乡黄塔村皇姑寺塔附近时,突患急病,虽经多方救治,却无力回天,最后病亡于此地。为了纪念她,当地百姓于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二月在这位公主逝世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塔,取名为皇姑塔。同年三月,又围绕此塔建了一座寺院,寺内安放了皇姑的泥像,塔遂又改名为皇姑寺塔。这个说法很笼统,虽然有建塔的具体时间,可是既未说明皇姑是哪位皇帝之女,也未说明这位皇姑的姓名与年龄,至于对她为何到此偏僻之地,又是患何病而死,更是没有合理的解释。


         倒是下面这则传说还有些可信度。相传很久以前,在黄塔村村头建有一座玉皇庙,香火很旺。明朝时,刚刚坐上皇帝宝座的太祖朱元璋带领爱女和卫队巡察到此,恰巧天色将晚,再加上爱女有病在身,朱元璋便决定在玉皇庙内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当天夜里,小公主病症加重,不幸撒手人寰。


         朱元璋极为宠爱这个女儿,没想到她竟然病逝于此。为了不影响军队的士气和接下来的巡察,朱元璋痛哭一场之后,决定把女儿葬在此地。为了便于以后寻找,他将爱女埋在了玉皇庙内。朱元璋走后,当地百姓为这位皇姑建起一座砖塔,把玉皇庙改名为皇姑寺,而那座塔自然就命名为皇姑寺塔。


         两则传说都有可信之处,却又都有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甚至就连是先有塔后有寺,还是先有寺后有塔都没有说明白。不过,这两个还不是最玄的故事,我们在寺里听到的那个更为有趣。


         现在,寺里有几个老太太在义务看守寺院。聊天中,一位老太太神秘地说了一句:“皇姑在此可遭了不少罪。”我们顺着她的话问了一句,她在京城不享清福,为何到此遭罪?老太太遂说皇姑犯下了当时不可饶恕的罪。
        “那是什么罪?”我们接着问。
         老太太脸上带着一种家丑不可外扬的表情说:“未婚先孕。现在开放了,好像没什么,可在当时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皇室的脸面都被她丢尽了!后来,皇姑被贬到此,直到升天,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不过皇姑为当地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大旱之年,她祈雨最灵验,还建了这座塔,使黄河多少年也不泛滥。她死后,她小马村的娘家人到此祈祷,也很灵验的。老百姓为她塑了像,把她当成神来供奉。”
         老太太的这番话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这可和我们以前了解到的故事大不一样,难道这座塔竟然是未婚先孕的皇姑所建,看来皇姑寺塔的传说果然有与众不同之处。

     

    乐趣网 明朝时代 官方网站: http://www.lequ.com/mcsd/

    乐趣网 网页游戏平台: http://www.lequ.com/

    玩游戏,找乐子,就上乐趣网!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收藏乐趣网明朝时代


    上一篇:题外话:玉树的孩子们带给世界更多的是阳光  
    下一篇:还君明珠双泪垂!双泪垂!

    明朝时代是网页游戏的大革命,它有着崭新的游戏形式,动听的音乐,创新的玩法,让我们一起穿越时代,来到明朝,体验明朝时代将领的风采吧 --- 明朝时代官网欢迎您
    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乐趣网 乐趣网网页游戏 卧龙吟 葵花宝典 梦回江湖 女巫之刃 木叶传说 斩龙传奇 龙破九天 百战天下 武易 神曲 傲世天地 斗破苍穹 神仙道
    All Rights Reserved 乐趣网 明朝时代 版权所有 浙B2-20080176号 浙网文【2011】0471-0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