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堆中埋金玉
朱载堉是前无古人的创造家、发明家。
由于其一生布衣蔬食,礼贤下士,且高风让国,所以在怀庆府一带赢得了老百姓的普遍爱戴,称他为“布衣王爷”、“郑贤王”。
但却“恨无知音赏”。
十二平均律创造以降的相当长时间内,这项学术成果却未能被认识。
不仅如此,他还受到指斥、讥嘲。
“从历史上看,因为按封藩则例规定,藩王或世子的著作只有经皇帝御批后才能问世,当时朝政**,内忧外患,他的著作上奏后被封存史馆,以后便无人问津了。这是不被人们认识的主要原因!”邓宏礼先生说。
实际上,认识的差异是导致这项成果难以为世人接受的重要原因。
对此朱载堉太清醒了,而唯其清醒,我们很难想象他心里会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他在《进律书奏疏》中记下了当时的心情:“律吕之学乖谬久矣,盖由宗守黄钟九寸、三分损益、隔八相生三言之谬也。夫此三言实为律学之谬,然举世宗守之。闻臣此言不以臣为大谬者,盖亦几希。是以臣愚虽得之以心而缄之于口,韫藏有年不敢形于纸笔,为此故也。”
传统习惯如此顽固,对三分损益法无比虔诚,以致听到朱载堉新法密率的人几乎都认为此说荒谬绝伦。
由满清张廷玉等编撰的《明史》,虽然对明代乐律多有述说,但就是这样一部史籍,也未曾提及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
乾隆皇帝该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之一,但这个圣明的乾隆帝,在现代电视剧里领尽风骚,却把朱载堉的律学理论糟蹋得一无是处。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编撰了《律吕正义后编》,共120卷。这本御制“后编”,条陈了朱载堉律学的“十大罪状”,以问答的形式将其斥为“臆说”。
“(问曰)……明郑世子载堉,不宗黄钟九寸、不用三分损益、不拘隔八相生、不取围径皆同,何也?曰,此载堉之臆说也!”
乾隆组织一帮文人,反驳朱载堉的主要理由,称之为十条“臆说”的理由,就是拿他的理论与古代相比,这样,古法自然没有与之相合者。
在乾隆们看来,古人没有说过的当然不能说,古人没有做过的当然也不能做,创立新说,提倡新事,就是“臆说”,就是大逆不道。
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也大多称载堉“文饰其词”。
在《律吕正义后编》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影响下,19世纪的100年间极少有人敢说十二平均律的好处。
即便是能够看出朱载堉十二平均律要义所在的乐律家,也仍然死守教条,认为它不如三分损益法好。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朱载堉音律理论受到冷落甚至遭到激烈反对的时候,实际上它又影响了清代几百年的乐律理论家,那些谩骂他最厉害的人,又恰恰是最受他影响的人。
清康熙帝、乾隆帝前后编纂的《律吕正义》,“实系剽窃朱氏之唾余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对《乐律全书》的评价中,也说:“圣祖仁皇帝,备采其说。”
乐趣网 明朝时代 官方网站: http://www.lequ.com/mcsd/
乐趣网 网页游戏平台: http://www.lequ.com/
玩游戏,找乐子,就上乐趣网!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收藏乐趣网明朝时代
上一篇:明朝科技文化成就系列:朱载堉和“十二平均律
下一篇:皇宫里建妓院的明朝皇帝